人才培养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代码:0305)
一、学科概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006 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 位授权,2011 年获批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8 年被评为吉林 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 B 类”。近年来,在教育部全国学 科评估及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和学科专业评价(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 中心)排名稳步提升。
本学科拥有一支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工作踏实、团结奋进的学 术研究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拥有“教育部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能手 ”“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 ”“吉林省教学 名师”“吉林省教育厅新世纪优秀人才”“ 国防军工文化建设专家” 等省部级人才。学院被评为吉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学科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学术研究平台,形成了丰硕的研究 成果,为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现有国家大 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中心 10 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需 要为导向,培养了一批满足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党政宣传及理论研 究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正 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熟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
1
主义重要文献,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说明重大问题。掌握一门外语, 并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 动态和研究成果,恪守本学科的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 力。成为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宣传和实际工作 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一)学术素养
崇尚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 义信念,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有 比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学习研究传承马克思主义为己任,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有学理支撑的阐释,为建设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意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建设服务。
(二)学术道德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严禁抄袭、 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严禁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注释, 杜绝一切学术不端问题的发生。
(三)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科学精神 和科学态度。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演进轨迹和学术渊源,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占有真实而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及时了解并掌 握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深入进行学术思考;有效获取专业知 识和研究方法,认真探究知识的来源,具有较强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 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对所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评 价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能正确区分什么是 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是需要结合新的实践而加以丰 富发展的判断,什么是需要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什么 是需要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在一些重大问题 上,要能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
3.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较强的揭示理论与实践之间、相关理论之间以及理论体系内 部存在的矛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 来,善于将这些矛盾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能力。有独立开展高 水平研究的能力,具有很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在学期 间,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完成和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 文。
4.学术创新能力
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思考,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并取 得创新性成果。掌握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增强马克思主义学 术创造力,勇于和善于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点,建立起 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的话语体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
话语主导权,不断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5.学术交流能力
具有较强的学术交流能力,以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研究方 向之间、与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其他学科之间、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 学科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积极展 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善于与其他学者开展学术合作,并在学术交流与 合作中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6.其他能力
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至少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进行学术交 流。
三、研究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
本研究方向旨在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动态把握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发展以及最新理论前沿,从整体上研究和把 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立足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推动马克思主经 典著作的现代转化和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为推进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智慧。
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本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发 展进步的基本规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将唯物史观和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思想启示和现实 指南。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研究
本方向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特点和人们接受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现实要求相结合,深入研究探讨当代社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 论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方法创新,推进受教育者更好掌握和运用马克思 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 突出对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重点研究中国化马克 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与“三农 ”现代化的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问题。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地 位,重点研究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如何运用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代表人物思想研究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人物的思想形成与发展,深入 研究其代表性著作思想内容,突出研究有关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思 想和著作。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1.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西方马克 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 理论问题与实践价值等。
2.国外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研究
主要研究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 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乌托邦的马克思主义等流派。重 点研究方向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
3.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研究的整体状况、社会主义 的理论、思潮和流派的思想观点切入,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兴衰的 历程,探讨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关系,总结社会主义 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及其在现 实问题中的应用与发展,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围绕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地位与价值、目标与任务、内容、教育方 法和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研究当前学校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主要进行学生思想教育、法治教 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与发 展规律的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内容、途径和方法的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3.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围绕当代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不同国 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共性方面和个性方面进行研究,主要 进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对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基础、发展规律趋势的比较研究。
4.军工思想教育和军工文化建设研究
围绕军工文化建设和军工精神培养、军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研究。
(五)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1.中国近现代史“ 四个选择 ”研究
以中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 道路和改革开放为研究对象,加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研究。侧 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 地位和作用研究。
2.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研究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为研究 对象,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研究。 侧重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代际交接、理论创 新、道路开拓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
3.东北历史文化研究
以东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研究东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历史 地位和作用,侧重东北抗联、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东北老工业基地 振兴以及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
(六)党的建设
1.党的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以党的建设理论、六大建设的实践历程与基本经验等基本问题为 主要研究对象,重在探寻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 理论支撑。
2.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以历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发展、自身建设、治国理政等基 本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重在总结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为进一步 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丰富营养。
3.党内法规研究
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制定出台的法律法规的历史过程、主体内 容、突出特点、重大意义等基本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重在明晰党的 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法律文本,为进一步增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执政 合法性提供历史依据。
四、学制与学分
(一)学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 3 年,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
(二)学分
总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必修实践环节学分两部分。课程学分包括 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学分;必修实践环节学分包括校规校纪与学术道德规范和创新实践等培养环 节所获得的学分。总学分不低于 27 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 22 学 分,必修实践环节 5 学分。
五、培养方式
(一)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成立导师组集体培养。 研究生入学 1 个月内选定导师,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个人培养计 划。按照研究方向组成导师组,负责学生读书报告会、学术沙龙、文 献报告等工作。
(二)所有理论课程学习原则上在入学后 1 年内全部完成;在学 期间至少做 1 次学术报告。
(三)各研究方向定期开展学术训练,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研 究领域内容的培养和训练。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 1 篇(发表的论文与硕 士论文内容相关,署名必须为“长春理工大学 ”,论文在答辩前见刊);
2.参与撰写本学科著作,并在答辩前出版;
3.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进行主题发言或论文收录论文集,署名 必须为“长春理工大学 ”;
4.相关科研获奖或相关学科竞赛获奖,署名必须为“长春理工大 学 ”;
5.参加撰写咨询报告被市级以上部门采纳; 6.主持或参与各层次教学科研项目。
(四)考试方式。学位课程的考核采用考试方式,非学位课程的考核采用考试或考查方式;考试可采用笔试(闭卷或开卷)形式,考 查可采用笔试(闭卷或开卷)、论文形式。考试和考查成绩采用百分 制评定。
(五)科研训练、学术活动等必修环节的考核成绩按创新实践考 核实施细则规定。
六、课程学习
(一)课程设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学 分 |
开课 学期 |
必修/ 选修 |
备注 |
|
学位课 |
公共必修课 |
S1199012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 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 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
32 |
2 |
1 |
必修 |
|
S1199002 |
第一外国语(英、 日、俄) First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Japanese, Russi an) |
64 |
3 |
1 |
必修 |
|||
专业基础课 |
S12130011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f Cl assic Works of Marxism |
48 |
3 |
1 |
必修 |
各方向 必修课 |
|
S12130081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研究 Research on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 th Chinese Characteristi cs in the New Era |
32 |
2 |
1 |
必修 |
|
|
S12130031 |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专题研究 The Principles of Ideolo gical and Political Educ ation |
32 |
2 |
1 |
必修 |
|
S12130041 |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Monographic Study of Mod ern History of China |
32 |
2 |
1 |
必修 |
|||
S12130051 |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 究 Research on the Forefron t Issues of Marxism The ory |
32 |
2 |
2 |
必修 |
马克思 主义基 本原理 方向 |
||
S12130061 |
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 Monographic Study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Co ntemporary Society |
32 |
2 |
2 |
必修 |
|||
S12130071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 选读 Selection of Important S inicized Marxism Literat ure |
32 |
2 |
2 |
必修 |
马克思 主义中 国化研 究方向 |
||
S1213002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 Monographic Study of Sin icization of Marxism |
32 |
2 |
2 |
必修 |
|||
S12130091 |
西方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 Monographic Study of Wes tern Marxism |
32 |
2 |
2 |
必修 |
国外马 克思主 义研究 方向 |
||
S12130101 |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Research on Socialism in Contemporary World |
32 |
2 |
2 |
必修 |
|||
S12130111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Methodology in Ideologic |
32 |
2 |
2 |
必修 |
思想政 治教育 |
|
|
|
al and Political Educati on |
|
|
|
|
方向 |
S12130121 |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the Forefron t Issu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32 |
2 |
2 |
必修 |
|||
S12130131 |
中共党史专题研究 Monographic Study of His tory of the Communis t Party of China |
32 |
2 |
2 |
必修 |
中国近 现代史 基本问 题研究 方向 |
||
S12130141 |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in China |
32 |
2 |
2 |
必修 |
|||
S12130151 |
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研究 A Theoretical Study of t he Communist Party of Ch ina Construction |
32 |
2 |
2 |
必修 |
党的建 设方向 |
||
S12130161 |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研究 Research on the Governin g Capacity of the Commun ist Party of China |
32 |
2 |
2 |
必修 |
|||
选 修 课 |
专业 选修 课 |
S23130012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Socialism Market Econom y Theory and Practice |
16 |
1 |
2 |
选修 |
各方向 选修课 |
S23130022 |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 thics |
16 |
1 |
2 |
选修 |
|||
S2313003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专题 Democratic Politics Issu es of Socialism with Chi |
16 |
1 |
2 |
选修 |
|
|
|
nese Characteristics |
|
|
|
|
|
S2313004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专题 Society Construction Iss ues of Socialism with Ch inese Characteristics |
16 |
1 |
2 |
选修 |
|||
S23130052 |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 理论研究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Overseas Capitalism in M arxism |
16 |
1 |
2 |
选修 |
|||
S23130062 |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 nese and Foreign Ideolog ical and Political Educa tion |
16 |
1 |
2 |
选修 |
|||
S2313016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 研究 Research on General Secr etary Xi Jinping's Impor tant Discourse on Educat ion |
16 |
1 |
2 |
选修 |
|||
S23130082 |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 nist Ideological and Pol itical Education |
16 |
1 |
2 |
选修 |
|||
S23130092 |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Psychology of Ideologica l and Political Educatio n |
16 |
1 |
2 |
选修 |
|||
S23130122 |
东北历史与文化专题研究 Monographic Study of His |
16 |
1 |
2 |
选修 |
|
|
|
tory and Culture of Nort heastern China |
|
|
|
|
|
S23130162 |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基本问题 研究 Study on the Basic Probl ems of the Party's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C ommunist Party of China |
16 |
1 |
2 |
选修 |
|||
S2313017 |
中共党建史专题研究 Monographic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mm unist Party Building |
16 |
1 |
2 |
选修 |
|||
S2313018 |
中共党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the Major Pr actical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 unist Party of China |
16 |
1 |
2 |
选修 |
|||
S2313019 |
马克思主义发展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the D evelopment of Marxism |
16 |
1 |
2 |
选修 |
|||
公共 选修 课 |
S24990021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论 Marxism and Social Scie nce Methodology |
16 |
1 |
1 |
选修 |
必选 |
|
S2499003 |
科研论文英语写作 Research Paper Writing |
32 |
2 |
2 |
选修 |
|
||
S2499004 |
英美文化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 ture |
32 |
2 |
2 |
选修 |
|
||
S2499013 |
家居设计 Home Design |
32 |
2 |
2 |
选修 |
|
||
S2499015 |
摄影艺术鉴赏 |
32 |
2 |
2 |
选修 |
|
|
|
|
Appreciation of Photogra phic Art |
|
|
|
|
|
S2499016 |
篮球 Basketball |
32 |
2 |
2 |
选修 |
|
||
S2499017 |
乒乓球 Table Tennis |
32 |
2 |
2 |
选修 |
|
||
S2499018 |
羽毛球 Badminton |
32 |
2 |
2 |
选修 |
|
||
S2499020 |
瑜伽 Yoga |
32 |
2 |
2 |
选修 |
|
||
S2499025 |
剪纸艺术 The Art of Papercuts |
32 |
2 |
2 |
选修 |
|
||
S2499026 |
世界美术作品欣赏 AppreciationofWorld Famo us Painting |
32 |
2 |
2 |
选修 |
|
||
S2499027 |
书法鉴赏 Calligraphy Appreciating |
32 |
2 |
2 |
选修 |
|
||
S2499028 |
中国刺绣与汉秀文化 Chinese Embroidery and H an Xiu Culture |
32 |
2 |
2 |
选修 |
|
||
S2499029 |
篆刻艺术与实践 Seal cutting art and Pra ctice |
32 |
2 |
2 |
选修 |
|
||
S2499030 |
中国传统图案赏析与实践 Appreciation and practic 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tterns |
32 |
2 |
2 |
选修 |
|
||
S2499031 |
文体写作之美 The Beauty of Stylistic Writing |
32 |
2 |
2 |
选修 |
|
||
S2499032 |
网球 Tennis |
32 |
2 |
2 |
选修 |
|
必 修 实 践 环 节 |
S1313001 |
校规校纪与学术道德规范 School Regulations and A cademic Ethics |
|
1 |
分散 |
必修 |
|
S1313002 |
创新实践 Innovative Practice |
|
3 |
分散 |
必修 |
见学院 细则 |
|
S1313003 |
论文写作指导 Guides for Academic Pape r Writing |
|
1 |
分散 |
必修 |
|
(二)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 1 周内,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 养计划经导师和学院审核通过后,即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生效, 硕士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执行。个人培养计划中所列的全部课程, 均为完成学业所必须考核通过的课程,考核不合格的课程必须重修。 初考、重修成绩,均将真实完整地记录到学生成绩单中。
七、必修实践环节
1.校规校纪与学术道德规范
校规校纪与学术道德规范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 1 学分。 校规校纪遵照学校相关文件执行,学术道德规范遵照《马克思主义学 院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细则》执行。
2.创新实践
计 3 学分(研究生至少获得 3 学分),具体细则遵照《马克思主 义学院研究生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细则》执行。
3.论文写作指导
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指导,每月至少一次。包括专业学术文献跟踪、学术规范、学术诚信、学术论文写作指导等。
4.劳动教育
为使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 践的自觉性和实际应用能力,学院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专题讲 座、组织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等 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在各类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 勤于实践、知行合一的意识和能力。
八、学位论文
(一)开题报告
采取书面报告和现场答辩相结合方式,就论文选题作报告。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
(1)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 15~20 年中的 40~70 篇 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文献综述不少于 5000 字;
(2)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研究方法等;
(3)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 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4)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论文开题在春季和秋季学期均可进行,新生入学后一般在第 2 或 者第 3 个学期完成。秋季学期开题学生在 9 月末前提出申请,开题在 期末前完成;春季学期开题 3 月末前学生提出申请,开题在期末前完 成。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 3 名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教师作为评审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主要评议论文选题是否恰当, 研究设想是否合理、可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是否具有创新性、可 行性,进度安排是否合理等。
开题答辩结束后,专家组进行集体评议,给出是否通过的明确结 论,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进行审定,审定结果录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系
统。开题未通过的按《长理工研字【2020】28 号长春理工大学研究 生学位论文开题管理办法(2020.11 修订)》 规定处理。
(二)论文中期考核
采取书面报告和现场答辩相结合方式,学生对论文研究中期进展 作报告。
开题完成一年后(一般为第 5 个学期)进行论文中期考核。每个 学期均可进行中期考核,但最迟应在正式答辩前 6 个月完成。秋季中 期考核在寒假前完成,春季中期考核在暑假前完成。
中期考核须有至少 3 名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教师作为评审 专家组成专家组,对中期报告进行评议,主要评议研究生的课程完成 情况、学位论文进展情况、阶段成果取得情况,已完成的研究工作是 否符合开题报告中的研究内容,对于已经出现或预期出现的问题是否 有解决方案,是否能够如期完成整个论文的研究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等。
中期答辩结束后,专家组进行集体评议,给出是否通过的明确结 论,由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审定,审定结果录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中期考核未通过的按《长理工研字【2020】29 号长春理工大学研究 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管理办法(2020.11 月修订)》 规定处理。
(三)学位论文预答辩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研究生预答辩,预答辩在论文评阅 前一个月完成。须有不少于 3 名具有高级职称的硕士导师组成专家 组,就论文内容、创新点等进行评审。具体按《长理工研字【2019】 38 号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管理办法》执行。
(四)学位论文答辩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学位论文通过专家评审合格者,按照《长理 工研字【2019】37 号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管理办法》
的规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第 6 个学期进行。
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细则
为倡导和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学科竞赛以及劳动教育 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 建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具有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按《长春理工大学 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马克思主义 理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细则。
一、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内容
第一条 学科竞赛。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并获得相应成
绩。
第二条 论文、著作。论文作者署名第一单位需为长春理工大学, 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学生可视为第一作者;出版专著、教材,以正式出版物上的版权页署 名,或“前言 ”、“后记”内说明为准。
第三条 课题立项。参加导师教学、科研课题。学生主持或参加 各级各类项目,完成项目计划内容,验收合格及以上者。校级项目只 认定前三名。
第四条 科研训练。包括参加各类学术讨论、学术沙龙和学术汇
报。
第五条 项目交流。包括参加校级短期出国交流项目、各级互访 交流学习项目等。
第六条 学术会议。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术会议做报告或文章收入论文集。
第七条 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由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文体活动、公 益活动或助管、助研、助教等。
第八条 其他经学院审核认定的创新实践活动。
二、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办法
第九条 创新实践学分认定需学生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佐证材 料、指导教师同意,由学院分学位委员会予以认定。
第十条 对于在创新实践学分申报、认定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学生, 一经查实,按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并取消该项目所得学分。
第十一条 本细则未尽事宜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由学院分学位 委员会会议决定。
三、其他 |
|
第十二条 |
以上各类创新实践内容中第二条和第四条为必备完 |
成项。 |
|
第十三条 |
创新实践学分不满 3 学分的学生达不到毕业要求。 |
第十四条 |
学生在评奖评优时,同等条件下创新实践学分高的学 |
生享有优先权。
类别 |
项目内容 |
级别 |
学分 |
学科竞赛类 |
国家级 |
一等奖 |
3 |
二等奖 |
3 |
||
三等奖 |
3 |
||
省部级 |
一等奖 |
3 |
|
二等奖 |
3 |
||
三等奖 |
2 |
||
校级 |
一等奖 |
2 |
|
二等奖 |
1 |
||
三等奖 |
1 |
||
其他(各学会等) |
一等奖 |
1 |
|
二等奖 |
1 |
||
三等奖 |
1 |
||
学术活动类 |
出版专著、教材 |
独立或主编 |
3 |
参编 1 万字以上 |
2 |
||
参编 1 万字以下 |
1 |
||
学术论文(EI/SSCI/CSSCI/ 北大中文核心) |
第一作者 |
3 |
|
第二作者 |
3 |
||
学术论文(省级普通期刊) |
第一作者 |
1 |
|
第二作者 |
0.5 |
||
课题立项 |
省级负责人 |
3 |
|
省级参加人 |
1 |
||
校级负责人 |
1 |
||
校级参加人 |
0.5 |
||
科研训练 |
科研训练参与 |
0.1 |
|
科研训练发言 |
0.5 |
||
交流项目 |
短期出国学术交流 |
2 |
|
学术会议 |
大会报告 |
2 |
|
论文集收录 |
1 |
||
社会实践活 动类 |
助管、助研、助教 |
半年及以上 |
1 |
公益活动 |
累计满 20 小时 |
1 |
|
文体活动 |
省级活动 |
2 |
|
校级活动 |
1 |
学 院 |
|
专业 |
|
|||
学生姓名 |
|
学号 |
|
手机号 |
|
|
申请依据 及申请学 分数 |
申请依据:
申请学分数:
申请人签字:
年 月 日 |
|||||
审核人 意见 |
审核人签字: 年 月 日 |
建议学生应获得学分数 |
||||
|
||||||
学院 意见 |
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 |
确认学生实获学分数 |
||||
|
||||||
备注:1.其中“ 申请依据 ”按照“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学分 计分标准 ”项目填写;
2.学生申请创新学分时,须同时提交相关支撑材料; 3.审核意见确定后,本表由学院存档备案。
学院(盖章): 专业: 班级:
序号 |
学号 |
姓名 |
创新学分值 |
|||
一学年 |
二学年 |
三学年 |
合计 |
|||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5 |
|
|
|
|
|
|
6 |
|
|
|
|
|
|
7 |
|
|
|
|
|
|
8 |
|
|
|
|
|
|
9 |
|
|
|
|
|
|
10 |
|
|
|
|
|
|
11 |
|
|
|
|
|
|
12 |
|
|
|
|
|
|
13 |
|
|
|
|
|
|
14 |
|
|
|
|
|
|
15 |
|
|
|
|
|
|
注:此表一式二份,经审核后培养办、学院各存一份。
认定小组组长(签字):培养办(签章):
年 月 日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研究生学术行为,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和学术环境,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 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在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学位 的所有研究生。
第三条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应当遵守以下学术道德
规范:
(一)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以坚守学术道 德为己任;
(二)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自觉维护学术事业的神 圣性、纯洁性与严肃性;
(三) 自觉维护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尊重他人 的辛勤劳动和学术贡献;
(四)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和廉耻观, 自觉抵制研究工作中沽名钓 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
(五)能够对学位论文和其他自主发表的科研成果独立承担法律 责任。
第四条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学术活动中,有下列情形的属于违反 学术道德规范:
(一)侵占、抄袭、剽窃、盗用他人的学术成果,包括未经发表 的论文成果、咨询报告和研究数据等;
(二)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观点构成本人成果的主要部分或 实质部分;引用他人研究成果不注明出处;
(三)由他人代写或代他人撰写学术、学位论文,或在撰写各类 论文中有不正当交易;
(四)伪造指导教师或专家推荐评语及其他评定、鉴定意见,伪 造相关证明材料,编造虚假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虚开或篡改发表文 章接收函;
(五)以非正当手段干预奖助学金评定、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和 考试成绩评定等;
(六)重复发表研究成果;
(七)未经导师同意,署名长春理工大学公开发表科研成果;未 经他人同意,公开发表科研成果时使用他人署名;未经项目负责人同 意,公开发表科研成果时标注资助基金项目;
(八)其他违反公认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五条 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研究生,应对由此产生的影响和 损失承担责任。触犯法律者,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